心语蓝天 学生社团 业余党校
当前位置:首页 > 品行教育 > 心语蓝天 > 学校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 潘义川

学校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 潘义川

潘义川,1946年3月25日生人,原籍大连市旅顺口区。1965年由大连海洋学校(原旅大水产学校)捕捞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河北省秦皇岛市(原隶属唐山地区)抚宁县农牧水产局工作至退休。曾任主管水产和海洋工作副局长。职称水产高级工程师。政协抚宁县一至六届委员、政协秦皇岛市第七届委员、河北省水产学会理事、秦皇岛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抚宁县水产学会理事长。
参加工作后,为了更好发挥所学专业技术,便长期深入沿海渔区开展调查研究,从中发现当地群众渔业仍固守在传统的近岸小型渔具渔法作业,生产落后,产能效益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首先向县局领导提出建议,优先解决渔船动力化问题。在得到局领导的支持和渔民群众的热情期盼下,通过向上级部门积极申请扶持,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对80马力机动渔船改造成功下水,添补了之前全县无机动渔船的空白。随后便将在学校所学的渔捞技术理论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亲自为这对渔船设计和装配了鲅鱼流刺网和对虾拖网,并随渔船出海指导作业。经过几年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完整地掌握了拖网从设计装配到渔场作业调整的一整套技术。此项业务能力得到上级渔业主管部门领导的认可。为此,被原唐山地区水产局多次聘请,为沿海渔船船长、技术员举办的拖网技术培训班授课。受地区水产局领导委派,于1975年带领唐山地区六对渔船首次深入黄海中部渔场作业,实行海上一线指挥生产,获得显著成效。生产结束后,根据切身体会,撰写了《关于90马力拖网渔船在黄海中部渔场作业初探》一文,被省水产局印发到全省沿海各地、县供远海拖网生产参考。
七、八十年代,随着渔船动力化不断增多,马力不断增大,渔捞效能的显著提高,也给近海渔业资源造成很大破坏,特别是拖网在秋季捕捞对虾中损害了大量幼鱼资源,极大地削弱了鱼类资源的再生能力。为了寻求新的生产门路,在省内又首先试验推广用流刺网捕捞秋季对虾,在获得成功后又在全省沿海进行技术推广。先后为省、地、县举办多期对虾流刺网培训班,并深入沿海各县渔区实地指导网具装配技术。(其间曾被借调到唐山地区水产局,专门从事捕捞技术推广工作)。并在1979年作为主持人,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给唐山地区《用流刺网代替拖网捕虾试验》项目,为确保试验达到预期效果,亲自深入渔区到参试的渔船指导网具装配,并在当年秋季随船出海,利用对讲机调度各参试渔船作业,取得显著成效。在圆满完成试验项目后,将撰写的试验报告除呈报农业部外,又在当年全国海洋捕捞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且被收录到论文汇集中。此项技术推广,为国家后来制定的为保护渤海渔业资源,决定拖网退出渤海作业,完全由流刺网代替捕虾这一重大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1986年升任县局主管水产工作的副局长后,为了充分挖掘当地水产资源优势,大胆决策,先后创办了两处工厂化模式生产的海、淡水养殖试验场。其中海水养殖场验场于1987年突破了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成功,添补了省内空白。随后便开展近海养殖示范试验,并向全市沿海进行推广。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秦皇岛市近海扇贝养殖已成为沿海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全国海湾扇贝养殖的主产区。淡水养殖试验场是利用温泉水资源开发罗非鱼苗种生产和养殖成鱼。由于有了充足的罗非鱼苗种供应,为开发水库网箱养鱼的发展提供了苗种保障,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鱼类产品,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四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始终坚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因而也获得了一定荣誉
和成绩。1984年被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四部委联合授予全国农林科推广先进工作者。获1987年度秦皇岛市劳动模范。并在当年被抚宁县委作出决定,号召全县广大干部和技术人员学习。又在当年的秦皇岛日报刊载了事迹报导。多次获省、市、水产系统先进工作者。
        在科技方便因浅心研究推广用流刺网代替拖网捕虾技术成效显著,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因开发海湾扇贝人工育苗和近海养殖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因在其他渔具、渔法技术改革、研究推广,和海、淡水养殖技术获得突破性创新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七项。并公开发表了多篇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几十年来,根据职业需求,又广泛收集各国(地区)发行的鱼类邮票,从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本领,并在退休后将亲自收集的这些鱼类邮票编著成册《邮票中的鱼类鉴赏》(上、下册),于2015年8月由东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以望人们通过邮票这种国家名片的信息来了解鱼类的相关知识,来更好地保护它,以造福人类。
        回顾工作后这些成长经历和所取得的成绩,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以及同志们的帮助之外,更关键的是母校大连海洋学校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是母校让我选择了这一职业,三年在校的艰苦生活,磨练了我们吃苦耐劳,克服各种困难的坚强意志,牢固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为日后的技术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身受益匪浅。通过切身体会,深感母校就是“教书育人的熔炉,渔业英才的摇蓝”。
      母校已走过五十七年的风雨历程,现已是旧貌换新颜,桃李满天下。愿母校兴旺发展,锐意创新,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的海洋与渔业人才。
上一篇: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的价值 ——记大连海洋学校毕业生穆道晶——
下一篇: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王启东
服务电话:0411-84691154/84677795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凌河街40号
乘车路线:乘3、10、28、405、531、202路公交车于海事大学站下车南行150米;或地铁1号线海事大学站
Copyright Dalian ocean School 大连海洋学校 备案:辽ICP备19019880号-1  技术支持:盈辉科技